您现在的位置:智慧城市网>智慧环境网>技术列表>水质氨氮监测全维度解析

水质氨氮监测全维度解析

2025年04月02日 14:28:55 人气: 23 来源: 天津智易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水质氨氮监测全维度解析

 

氨氮(NH?-N),水中的一位“隐形大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的一举一动却能牵动整个水质的神经。它的来源广泛,涉及农业、生活、工业、自然……方方面面;它的存在也让人喜忧参半,在自然水体中,一些水生生物需要它来维持生存,然而,在鱼类养殖或废水处理过程中,它的含量过高则会导致水生生物中毒甚至死亡;它的浓度随着季节、天气、污染源等多种因素而波动……

 

一、来源涉猎广泛

1. 农业活动  

施肥:化肥中常含有氮(如尿素、氨水、NH?NO?等)。在施用过程中,部分氮以氨的形式释放到土壤中,并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氨氮浓度上升。

动物粪便:畜禽养殖业产生的粪便中含有大量氮,这些氮通过农田排放、地下水渗透或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downloaded-image (4) 

2. 生活污水

家庭排放:日常生活污水中含有氮,尤其是含有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废水(如厨房污水、洗涤水等)。这些氮在进入下水道后,经过处理设施(如城市污水处理厂)时,部分会转化为氨氮或以氨氮的形式直接进入水体。

生活污水排放:含氮有机物(如尿素、氨基酸等)通过居民日常生活活动(如排尿、洗澡、食物废弃物等)进入污水系统,这些有机物经过生物降解后,会转化为氨氮。

downloaded-image (5) 

3. 工业排放

化工、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这些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使用或产生含氮化合物,尤其是一些含氨的副产品。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若直接排入水体,会显著增加水中的氨氮浓度。

煤气化和钢铁生产:这些过程也可能释放出氨气,导致水体中氨氮的浓度上升。

downloaded-image (6) 

4. 自然来源

动植物的自然分解:在水体中或附近的动植物死后,其有机物质分解过程中,也会释放氨氮。水体中的微生物会分解这些有机氮源,转化为氨氮。

降水: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在降水中可以转化为氨氮或硝酸盐等氮化合物,随着降水进入水体,导致氨氮浓度升高。

 

 5. 水体内部的氨氮释放

底泥释放: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底泥中的有机物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可能释放出氨氮。当水体缺氧时,底泥中的氨氮更容易释放到水中,进一步恶化水质。

水体自净作用受限:在水体富营养化或污染严重时,水体自净能力较差,氨氮的去除过程减慢,导致氨氮浓度上升。

 

 6. 气候和环境因素

温度和pH变化:水体的温度升高、pH值升高会促进氨氮(NH?)的挥发,尤其是在温暖季节或高温天气下,这可能导致氨氮的浓度变化。

水体的有机污染物: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微生物分解,可能转化为氨氮,尤其是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下,氨氮的浓度往往会更高。

 

二、存在喜忧参半

氨氮在水体中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1. 有益方面

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能够促进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增加水体的生产力。适量的氨氮有助于维持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尤其是在富营养化的湖泊和水库中,适量的氨氮可以促进水生植物和藻类的生长,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2. 有害方面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水中的氨氮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亚硝酸盐,长期饮用含有高浓度氨氮的水可能导致亚硝酸盐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亚硝胺,这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不利‌。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氨氮对水生生物有毒害作用,尤其是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高浓度的氨氮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消耗水中的氧气,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此外,氨氮的毒性随pH值和水温的升高而增强,对鱼类的危害类似于亚硝酸盐‌。

对水质的影响‌:氨氮会与水形成弱碱,导致水的pH值升高,影响水质‌。

 

三、动态变化特性

1. 季节性波动‌

农业灌溉期(春夏季)及工业排污高峰期,氨氮浓度易因化肥流失、污水排放激增出现显著升高‌。

 

2. 突发性异常‌

暴雨冲刷、管网泄漏或生产事故可能导致氨氮浓度短时骤升,需通过‌高频连续监测‌捕捉瞬时变化‌。

 

3. 周期性规律‌

污水处理厂曝气周期、潮汐河流的涨落时段,氨氮浓度会呈现规律性波动,需结合时间序列分析预判趋势‌。

 

  

 

通过上面的讲述,相信你对氨氮这位“隐形大佬”已经有一定了解了,接下来我们就讲一讲高科技针对这位大佬身影的捕捉——氨氮监测。

为了全面了解氨氮的情况,我们会在水体的各个关键位置布设监测点位。比如,在水源地取水口上游、工业排污口下游、河道交汇处等地方,都得安上“眼睛”,时刻盯着氨氮的浓度变化。当然,这些点位可不是随便选的,得根据水体的流向、污染源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

一、监测产品介绍

智易时代ZW-NH3-N1006氨氮传感器使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有一种特定类型离子渗透的膜片,这种选择性膜片与电解液组成的复合传感器可以用于测定所需的特定离子(例如,NH4+)的氧化还原电位。

测量原理:离子选择电极法;

量程范围:0.1~100mg/L;

精确度:≤测值的 10%或 0.1mg/L取较大值;

分辨率:0.1mg/L;

重复率:< 0.1mg/L;

漂移:<0.3mg/L;

响应时间:<15s;

工作温度:0-50℃;

传感器尺寸(DxL):Φ34*225;

外壳材料:POM;

防护等级:IP68,6bar;

氨氮 

 

监测点位布设原则

1. ‌敏感区域全覆盖‌

水源地取水口上游1公里内布设固定监测站,防范突发污染事件‌;

工业排污口下游200米处设实时监测点,确保污染溯源精准性‌。

 

2.       ‌分层监测‌

水库、湖泊等深水区需设置‌垂向剖面监测系统‌,识别氨氮分层扩散特征‌。

 

3.       ‌移动监测补充‌

在河道交汇处、支流入口等复杂区域部署便携式设备,弥补固定点位盲区‌。

 

三、监测领域概述

1. 水环境监测

用于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然水体的监测,以及城市供水系统和工业用水系统的监测。通过实时监测氨氮浓度,可以评估水体的污染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污染源问题。

 

2.       污水处理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监测和控制氨氮的去除过程,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同时达到排放标准,减轻对受纳水体的污染。

 

3.       水产养殖

用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浓度监测,保证养殖水质的安全,维护水生动物的健康,提高养殖效率。

 

4.       工业废水治理

帮助工业企业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实时监控氨氮含量,优化处理流程,降低处理成本,并确保废水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

 

5.       环境监管

配合远程数据传输和分析系统,为环境监管部门提供实时监控数据,加强水质监管,快速响应和处理水污染事件。

 

6.       科学研究

在水质科学研究中,收集大量基础数据,为研究水体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提供支持。

 

  

 

对氨氮这位“隐形大佬”24小时紧盯后,你以为就可以无忧了?不不不……,要知道氨氮可不是孤军奋战,它和溶解氧(DO)、pH值、温度等指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氨氮的硝化反应需要消耗大量的DO,如果DO不足,硝化反应就会受阻,氨氮就会超标;而pH值的变化也会影响氨氮的存在形态和毒性。因此,在监测氨氮时,还得关注这些“小伙伴”的动态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真正的问题点并及时解决。

此外,氨氮异常可不是无缘无故的,它通常会有一些明显的“征兆”。比如,持续性超标可能是工业偷排或管网泄漏导致的;间歇性峰值则可能是污水处理厂负荷突变或间歇性排污引起的。我们只有摸清了氨氮的“脾气”,才能在它“作妖”之前“快、准、狠”的出手制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与其他指标的关联性

1. ‌溶解氧(DO)‌

氨氮硝化反应依赖DO浓度,DO<2 mg/L时硝化停滞,氨氮累积风险激增;

DO过量则增加能耗,需智能调控曝气量‌。

 

2.       ‌pH与温度‌

pH>8时游离氨(NH?)占比升高,毒性增强,需联动pH监测预警‌;

水温每升高10℃,硝化速率提升1倍,夏季需重点关注处理效能波动‌。

 

3.       ‌化学需氧量(COD)‌

高COD环境下异养菌增殖,与硝化菌竞争DO,加剧氨氮去除难度‌。

 

二、异常变化规律识别

‌异常类型

‌特征表现

‌典型场景

持续性超标

连续3天氨氮>1.5 mg/L且无下降趋势

工业偷排、管网泄漏

间歇性峰值

单日浓度突增(如夜间>5 mg/L)

间歇性排污、污水处理厂负荷突变

数据漂移

长期在仪器检出限(如0.02-0.05 mg/L)波动

传感器故障、校准失效

 

三、异常关键影响因素

1. ‌污染源输入‌

农业面源(化肥)、工业废水(制药、印染)、生活污水占比超70%‌;

 

2.       ‌设备运维失效

传感器堵塞、试剂过期、通信中断导致数据失真,占异常案例的40%‌;

 

3.       ‌工艺控制偏差‌

曝气不足、污泥龄过短、碳氮比失衡等工艺参数错误‌。

 

四、异常快速排查步骤

1. ‌数据验证‌

?对比数采仪、分析仪、监控平台三方数据一致性(偏差>1%即为异常)‌;

?核查历史曲线,排除季节性/周期性波动干扰‌。

 

2.       ‌现场检查‌:

?采样单元:排查反冲洗管路稀释、旁路偷排等干扰‌;

?仪器状态:确认传感器量程、校准记录、标准曲线有效性‌。

 

3.       ‌污染溯源‌:

?结合水文模型追踪污染路径,锁定上游可疑排污点‌;

?启动应急监测车组,对可疑区域网格化采样‌。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afzhan@foxmail.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智慧城市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慧城市网,转载请必须注明智慧城市网,https://www.afzhan.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企业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