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网 时事聚焦】今天(2025年5月12日)是第十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的主题,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对当代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精准概括。在这个自然灾害多发、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的时代,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真正坚固的安全防线不在于事后的英勇救援,而在于事前的全民预防;不在于少数专业人员的孤军奋战,而在于每个公民安全素养的普遍提升。中国应急管理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文化转型——从传统的"救灾响应型"向现代的"风险防控型"转变,这是一场关乎民族生命安全的静默革命。
中华民族与灾害抗争的历史几乎与文明史等长。大禹治水的传说折射出我们先人对自然灾害的不屈抗争,都江堰的千年屹立展现着古代中国的工程智慧,明清时期的"义仓"制度则体现了社会互助的救灾理念。这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灾害防治从来不是一时一刻的战役,而是需要代代相传的文明实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救援体系。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防灾减灾事业进入快车道,应急管理部于2018年组建,标志着分散的应急资源开始走向系统整合。而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正是要将这种专业化的应急能力建设拓展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让安全文化渗透进国民精神的骨髓。
当前我国灾害防治面临的最大瓶颈,莫过于公众风险意识的普遍薄弱与应急知识的结构性缺失。在许多城市社区,消防通道被随意占用成为常态;在不少农村地区,切坡建房等隐患长期存在;在工业生产中,违规操作导致的悲剧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侥幸心理——"灾害不会恰好轮到我头上"。更为严峻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新型风险不断涌现:高层建筑火灾、地下空间内涝、新能源设施事故等,都给传统应急模式带来挑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元,而其中相当比例本可以通过基础预防得以避免。这警示我们,提升全民应急素养已不是锦上添花的选择题,而是关乎发展安全的必答题。
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需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灾害防治新生态。在社区层面,这意味着要将风险排查纳入日常管理,组织居民绘制"风险地图",识别老旧电路、违规搭建等身边隐患;在学校教育中,应急演练不应流于形式,而要通过模拟地震、火灾等场景,让逃生技能成为肌肉记忆;在工作场所,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层层压实,使每位员工都成为安全哨兵。浙江省推行的"基层防汛体系标准化建设",让村级防汛责任人能够熟练使用监测设备;北京市开展的"燃气安全进万家"活动,教会居民简单排查燃气泄漏方法。这些创新实践表明,当防灾减灾真正下沉到基层单元,风险防控的网络才会越织越密。
数字化转型为灾害防治注入了全新动能。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灾害预警信息可以秒级触达每个个体;
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识别城市内涝高风险点位;
无人机和遥感技术,极大提升了灾情评估效率。更为深刻的是,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成为应急知识传播的新阵地——一则生动的防灾动画可能比十份红头文件更具传播力。然而,技术永远只是工具,真正的突破在于人的观念转变。成都某社区开发的"隐患随手拍"小程序,鼓励居民上传身边风险点,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这种巧妙的机制设计,正是将技术便利与人的行为激励相结合的典范。在数字时代构筑生命安全防线,需要更多这样"有温度"的技术应用。
日本"3·11"大地震中,岩手县釜石市的孩子们凭借扎实的防灾教育全部逃生;新西兰基督城地震后,市民自发组织的邻里互助网络成为救援重要力量。这些国际经验昭示着一个真理:防灾减灾的最高境界,是让安全成为公民的第二本能。对中国这样地域辽阔、风险多元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培育这种深入骨髓的应急文化尤为迫切。它意味着母亲会教孩子地震时如何躲避,意味着企业会将应急演练视同生产环节,意味着社区干部能如数家珍地说出辖区内的风险点。当十四亿人都成为安全网络的主动节点,中国就能实现从"灾后举国救援"到"灾前全民预防"的历史性跨越。
站在第十七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的时间节点回望,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距离"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理想境界仍有长路要走。这条路上,需要政策法规的不断完善,需要基础设施的持续投入,更需要每个公民从"旁观者"变为"责任人"。安全不是免费的午餐,它需要每个人付出关注与行动。当我们养成离开办公室检查电源的习惯,当我们主动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当我们提醒邻居清理楼道杂物时,我们就在构筑一道无形的生命防线。这道防线,将使个人之微光汇聚成民族的安全灯塔,照亮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定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