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网 企业关注】
生态环保产业作为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环保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产业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本栏目将聚焦生态环保产业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新模式,深入宣传推广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发布环境技术进步奖项,全面介绍行业内的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引导行业持续创新,加快数字、智慧、科技的融合赋能,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环境技术进步奖
项目名称:尾水多级强化净化水质提升技术与应用
项目编号:HJJS-2023-1-03
获奖等级:一等奖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长三角(义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深圳市广汇源环境水务有限公司、深圳市深水水务咨询有限公司
完成人:庄绪亮、徐圣君、陈晓丹、刘彤宙、姜参参、成功、陈誉、邵志平、刘洋、张伟、赵鑫、罗怡雯
项目简介
该项目针对城市化进程中呈现的入河尾水水量大、氮磷污染负荷高、有效碳源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污染物高风险等问题,提出了融合微生物、植物转化与功能材料的优势,建立尾水水质提升链条式广谱组合技术体系的创新思路,研发了污水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以及功能材料和化学强化风险物质污染削减、高效脱氮功能微生物组合强化净化、水质根孔湿地耦合活性填料强化净化等尾水深度净化和水质提升技术,构建了链条式污水处理厂-潭塘-湿地-河道多级尾水强化净化水质提升技术体系。通过FNA(Free nitrous acid,游离亚硝酸)定向调控、合成菌系强化、菌藻协同根孔湿地净化,建立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尾水处理工艺。
以FNA小分子酸定向调控、高效脱氮功能微生物组合强化、铁基-生物基功能材料吸附、狐尾藻生物转化、风险物质消减等关键技术为核心的尾水多级强化净化水质提升技术体系,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污水处理由“灰色设施”向“绿色设施”的转变,具有广谱性、节约并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等优势,易推广落地。在流域有限的生态空间内,增强了水体的净化能力,提升了水体净化所需的自净容量,提升了高度集约开发区域水环境质量,保障了流域水环境质量健康发展。
通过一系列尾水治理关键核心材料和生物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将传统污水处理向微生物功能菌群调控、高效脱氮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转变,实现了绿色生物技术的升级和减污降碳的目标。开发的尾水多级强化净化技术,以及“潭-塘-湿地-河道”链条式水质提升新技术体系,将污水、尾水处理与水生态修复相结合,通过深度削减氮磷等污染物,有效改善了城市水环境质量,减少藻华爆发,充分利用城市空间,提升城市水生态景观和生态宜居性。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全国各地区开展工程应用案例,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基础上,辐射推广到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辽河流域等重要流域,全面支撑了高度集约开发区域尾水水质风险控制水平提升和水生态功能恢复,为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提供了有效的成功范例。
尾水多级强化净化水质提升技术体系
获奖感言
项目牵头人:庄绪亮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
针对我国高度集约开发区域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众多水环境治理难题,团队研发了尾水多级强化净化水质提升系列新技术,在有限的生态空间内最大限度地提升水体净化能力,实现了从"灰色设施"向"绿色设施"治理模式的转变,相关技术成果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推广到京津冀、长三角、辽河等流域,全面支撑了高度集约开发区域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我国流域水环境持续提升提供了成功范例。未来,我们将立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国家重大需求,继续聚焦关键科学和工程技术难题,加强原始创新,深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为尾水治理及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系统化的创新解决方案,为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为鼓励产业技术创新,培育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境技术创新体系,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备案(社会科技奖励编号0299号),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于2018年设立了环境技术进步奖。奖励聚焦应用技术创新成果,每年获奖项目的产值高达300亿元,涉及专利1500件以上。2019年清华大学特等奖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原标题:环保新质生产力|尾水多级强化净化水质提升技术与应用